统战部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校园统战 | 民主党派 | 民族宗教 | 统战人物 | 海外联谊 | 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统战人物>>正文
 
范琼勇的农技事业
2010-11-19 00:00  
2010五一前夕,民革党员范琼勇作为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在成都参加了表彰大会,成为内江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一名普通的民革党员、基层农技工作者,为什么能获此殊荣?作为四川内江市隆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的范琼勇,最可贵的是他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术。熟悉他的领导和同事都这样说。

  再生稻飞速发展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再蓄一季稻籽,一次播种两次收获;可以省种、省工、增产、增收、提高米质。隆昌县过去由于受气候、栽培技术的影响,蓄留的再生稻都不超过10万亩,亩产量在50公斤左右徘徊。

  范琼勇通过研究发现,隆昌县属于全省再生稻适宜区域的边缘,但人多地少、田多土少,粮食生产发展的途径非常有限,就迫使研究员在再生稻生产上打主意。他和农技站技术人员,跑乡村、下田间,通过观察长势好的再生稻,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造成再生稻无收的原因,安排布置试验点,全力寻找再生稻高产、稳产技术。最终得出结论,在全县无论什么地方,再生稻必须在915日前抽穗杨花,才有好的收成。于是,他采用倒推法,中稻、再生稻生产的一切技术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实施。按范琼勇的说法,就是过好四关:选好适宜品种、过好品种关;搞好头季稻健身栽培、过好保芽关;施好促芽肥和发苗肥、过好发苗关;完熟期收割,高留稻桩,过好齐穗关

  有了明确的思路,有了成熟的技术,从2005年开始,他就打破隆昌再生稻偏北方向乡镇不蓄留的常规,大胆在迎祥镇的钜子村和关圣村、双凤镇的山峡村、龙市镇的普照村,开展蓄留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工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改进,隆昌县的再生稻生产,由南向北扩展,从5年前的1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2万亩;再生稻单产由过去的5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2.5万吨以上。他的论文《隆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再思考》,被《中国农技推广》杂志2008年第3期采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灾后生产显奇效

  20077月,隆昌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一天内达430毫米。洪水泛滥成灾,眼看部分水稻面临绝收,范琼勇心急如焚,他连夜组织全站技术干部,起草了抗洪救灾技术方案,并通过互联网,向灾区进行了发布。

  灾后第二天,他马上就带领技术人员走访农户,进入田间地头,看灾情、想办法、找措施。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下田、走访和手把手教授稻农技术上面。响石镇大屋和坝上两个村,沿河两岸损失最为严重,上千亩水稻到了绝收的地步,他天天在守在田间,连开几十场园坝会,反复宣传讲解生产自救技术,直到声音沙哑难以为继,最终建立了水损水稻高、中、低桩蓄留再生稻试验田10个,千亩水损稻都蓄留了再生稻。大屋村彭远汉对自家半亩受灾水稻本已完全不抱希望了,但在范琼勇的指导下割苗留桩,最后亩产收获了388公斤,他很高兴:是范主任帮我检回来的。一个月没日没夜的工作,万亩灾后生产自救示范田及时建立了起来。

  同时,范琼勇还协助市县电视台、内江日报,及时宣传灾后恢复生产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鼓舞受灾稻农的信心和决心,带动全县生产自救、恢复生产工作的开展,促使全县粮油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基本稳定。

  洪水再生稻栽培技术水损再生稻栽培技术受灾旱地抢收改种技术绝收田综合利用技术等技术方案,为恢复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他们制定实施了洪灾后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措施,不仅从绝收田里抢回了粮食,而且其思路新颖,创造了一种新的救灾方法,论文《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杨花期遭遇洪灾蓄留再生稻田间管理技术》在《中国农技推广》刊载后,也因其创新性受到了很多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高产创建结硕果

  范琼勇说:一个基层农技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不断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找寻新技术、摸索新路子

  为探索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检验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产量潜力。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在全县不同区域开展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试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配套技术,隆昌县粮食单产最高记录,一次次被刷新。2007年,他创新地运用早播早栽、技术组装配套等技术,使龙市镇普照村9社,一块2.5亩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田,经市级专家现场验收,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首次突破吨粮大关,达到1044公斤,创全市最高记录;2008年,他又创新地把晒田控苗时间提前7天,在同一地点继续开展高产攻关,检验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过吨粮的可重复性,经省级专家现场验收,两季亩产仍然打破了吨粮大关,达到1018.8公斤;2009年,他再次把晒田控苗时间,在上年的基础上提前5天,并采取氮素肥料后移等创新技术,仍在龙市镇普照村9社,建立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高产攻关田块,经省级验收组现场验收,两季亩产达1049公斤,再次过吨粮;2010年,他认准的是如何把创建成功的技术集成、简化后交给农民运用,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田两季亩产达1137公斤,并在龙市镇和胡家镇,建立了两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示范区百亩连片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达899公斤,810日,农业部高产创建办专家到隆昌检查高产创建工作,结论是:隆昌县高产创建成绩突出,值得借鉴和推广。

  由于高产创建工作成绩突出,隆昌成为四川唯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的单位。2010917日,著名农学家、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教授,现场察看了龙市镇普照村建立的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片,肯定了隆昌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上的贡献。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范琼勇作为最基层的农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最普通的民革党员,在他心中,创新就是农技事业的生命,创新就是永不懈怠的钻研,创新就是最可期待的美好未来。范琼勇,创新永无止境。

  (作者:唐卫东,民革四川省内江市委会科技支部主委)

上一条:公布扎布:毛泽东像章收藏家
下一条:永远做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贾瑛
关闭窗口
 
· 抹不去的记忆——写在袁隆平... 2022/05/20
· 【征文•周恩来与统一战线】... 2018/01/08
· 我校开展党外代表人士 “两学... 2016/06/27
· 我国宪法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 2016/04/12
· 胡彬彬:古村落研究的拓荒者 2012/09/05
· “千人计划”中科院3年引进25... 2012/06/26
· 温家宝同参事馆员座谈 2012/06/20
· 陈丽华入选《时代》周刊“全... 2012/06/14
· 他紧跟共产党走了60年 2012/05/30
· 记中科院新当选院士、九三学... 2012/03/27
· 新闻人物:崔世安 2012/03/20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学院路  邮编:4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