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是衡量军人品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在探寻龚曲此里的人生历程中,我前后
8次到迪庆高原收集挖掘他的事迹,在迪庆藏区的军营、城镇和村庄,提起龚曲此里,乡亲们和他的战友,总是伸出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
"忠诚
"两个字是助其成长,塑其品质,催其奋进,成其一生的基石。
忠诚于党,是龚曲此里成长进步的基础
龚曲此里忠诚于党的信念最早来源于一颗红色的种子。1954年7月,龚曲此里出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这里与西藏的芒康、四川的得荣县一江之隔。他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奴,父亲是迪庆解放之后入党的第一批共产党员,解放初期便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从记事起,龚曲此里就经常听阿爸阿妈讲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往事,讲共产党、"金珠玛米"带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幸福历程。阿妈常对他说,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我们是翻身农奴的后代,永远不能忘了共产党和"金珠玛米"的恩情。在父辈们的教育熏陶下,儿时的龚曲此里就对共产党和解放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心里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共产党是救星,解放军是恩人。
这颗红色的种子,伴随着龚曲此里的成长,慢慢生根、发芽,使他毅然选择了从军报国之路。
参军后,龚曲此里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党的温暖。从学说汉话到当上班长,龚曲此里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党的关爱。
1972年4月的一天,边防巡逻经过一段绝壁时,龚曲此里不慎滑下了滚滚怒江。生死关头,连长眼疾手快,纵身跳入激流汹涌的江中,将他死死地拉住。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连长拼尽全力将他托上岸来,而自己却由于体力消耗殆尽,被江水冲下去30多米远,幸被一根倒在江中的枯树挡住,才免于一难。
面对舍身相救的连长,龚曲此里感激涕零。而连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是一名党员,又是连队干部,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连长的壮举和淡淡地一句话,让龚曲此里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什么是共产党员?就是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的生命,这就是共产党员。
在连队党支部的关心培养下,1974年5月,龚曲此里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此时的他,对党的认识已经在感悟中有了一个升华,他懂得了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可以让全中国老百姓脱离苦难的党,更是一个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党,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党,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永远跟党走,终生不言悔"的誓言。
入党后,龚曲此里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任务抢着上,有困难顶着干。由于工作突出,龚曲此里被提拔为干部。
1985年,组织上考虑到龚曲此里在边防工作了15年,准备将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可当他得知当时的迪庆正急需藏族干部时,第一个报名要求到迪庆工作,理由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是一名党员,能为党多做点工作,是我的福分!"2007年12月,已经在副师职岗位上工作了10年的龚曲此里,提出了离职不离岗,虽然名义上继续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但不行使副司令员的权力,不享受副司令员的待遇,只干副司令员的工作的请求。
正是这种强烈的职责意识,这种时刻敢把党员身份亮出来的行动,成为了龚曲此里忠诚于党的力量之源。
一颗红色的种子跃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迪庆高原经霜沐雪,为迪庆藏区的安宁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忠于人民,是龚曲此里坚定不移的品质
"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与人民血脉相连,靠人民的哺育和支持发展壮大。我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入伍后,聆听着连队干部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龚曲此里心里慢慢扎下了根。
"任何时候都要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这是龚曲此里的锵锵誓言。
2005年8月下旬,金沙江上游连降暴雨,致使沿江的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上江乡、虎跳峡镇的部分地势较低的村镇房屋被淹。8月25日上午,香格里拉县上江乡灾情告急,龚曲此里带领民兵火速驰援,转移灾民。他们冒着随时都会呼啸而来的洪水,挨家挨户搜救。在前往受灾最为严重的土旺村时,一段地势较低的沿江公路上积起了齐腰深的洪水,龚曲此里毅然冲在最前面,一步步为身后的民兵探路。为使救灾车辆顺利通过,他坚持站在洪水中当路标。
2006年1月,在扑灭虎跳峡镇森林大火中,龚曲此里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与"火魔"展开了一场争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森林资源的竞赛。在火场上,因过度吸入烟尘引发了高原肺病,一走动就喘息不停。他拄着木棍,毅然坚持爬到山上组织指挥,一连奋战3天3夜,直至大火被彻底扑灭。
2008年那场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滇西北高原的迪庆遭受重创。这场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使迪庆高原大部分进出公路中断,一度沦为高原孤岛。龚曲此里怀揣"速效救心丸",带着官兵四处出击,在-19℃的严寒中一连奋战6天,连大年三十都战斗在雪地上,打通了一条又一条"生命线"。
正是凭着这种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龚曲此里在每一次救灾任务中,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最高的行为准则,是革命军人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热爱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人民,就是赢得胜利。龚曲此里将这段话写在本子上,记在心底里,发出了"群众不脱贫,寝食不安宁"的感概。他把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唯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解,解群众之所难,在迪庆高原播洒着无私的大爱。
在被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称为"现代文明的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龚曲此里暗下决心:我要为这里带回几缕春风!
为修通泽通村通往山外的公路,龚曲此里和时任军分区的瞿云福带领民兵和群众开山炸石、垒坎推路,炸断了15处山梁,爆破岩石6.6万余方,挖掘土石7万余方。在施工的现场,饿了,他啃干粮;渴了,他喝雪水,5次累倒在工地上,通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使道路全线贯通。
为解决新阳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他带民兵前去寻找水源,在大山里整整找了9天,有几次险些掉下山崖,最终翻过了3道山梁,在28公里外找到了一处水源,为群众引来了山泉水。
为让群众种上良种青稞,他到昆明向农科院专家请教了整整一星期,自己掏钱购买了400公斤种子发给群众。当大家不相信时,他顶着压力,亲自种起示范田,在古老的土地上,为藏区群众打开了一条科技种植的路子。
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衡量一名革命军人思想上、政治上合格的根本标准。龚曲此里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倾注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能使命之中,铸造了许多辉煌业绩。辉煌的背后,龚曲此里用无言的大爱书写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行车途中,遇到路边贫困的老人,他会要求司机停车,不仅把车上带的干粮送给他们,还掏出钱来让老人们救急。野外拉练,他提出"走一路,红一片",所到之处,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回家探亲,村子里家庭贫穷的、常年生病的以及孤寡老人,他都挂在心上,每次回去都要捎点东西上家去看看。
洛桑顿珠,一个7岁的孤儿,龚曲此里得知后,说服父亲和爱人收养了他。如今,在龚曲此里的抚养下,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吉心梅,一个家庭十分困难的彝族女孩,一封满载希望的书信,让她成了龚曲此里的"外甥女"。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龚曲此里不仅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更教会了她做人做事的道理。
康秀英,女儿读初中时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一个同学,女儿的一句话,龚曲此里不仅帮她交上了学费,而且一句"家里也就是多一副碗筷罢了",让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每个周末"回家"吃饭;每新学期开学,到"家里"拿学费。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整整10年时间,龚曲此里对她的资助一直没有间断过。
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工作中的一言一行,生活上的一点一滴无不折射出他忠于人民的本色。
忠诚使命,是龚曲此里不懈奋斗的追求
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忠诚一旦与使命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履行使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龚曲此里39年的从军历程,恰是忠诚使命的历程。
2002年12月,军分区举行实弹演练时,3发迫击炮弹哑了火。演练一结束,龚曲此里就带着搜索组前往排除。
前2枚哑弹目标明显,官兵们很快进行了处理。但第三枚哑弹却深深钻入泥土,情况不明。反复观察之后,龚曲此里拿起铁锹就往前走。随行的参谋张泽泉急忙拉住他:"首长,您这样去太危险了,您不能去!"
"放心!我打过仗,处理哑弹有经验!"龚曲此里一脸轻松地回答。40多分钟后,他小心翼翼从土坑里捧出第三枚哑弹,指导技术人员成功销毁。
使命要靠行动来履行,靠实践来落实。如果说忠诚使命是"知"、是觉悟,那么献身使命就是"行"、是实践。
2007年,云南省军区组织"爱军精武"比武竞赛,龚曲此里亲自制定训练计划和参赛方案,天天泡在训练一线督促指导,鼓励参赛队员"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并针对高原训练平原比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他的带领下,迪庆军分区比武分队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云南省军区认定的20名神枪手中,迪庆军分区就占了5名,其中1人还获得了手枪射击个人第一名。
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履行使命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在竭诚奉献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
不辱使命,是有效履行使命的重要标志。龚曲此里感到,要想做到不辱使命,就必须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提高能力素质,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为此他特别注重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并且注重在投身军事训练中掌握新装备,在参加重大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训练中探索新战法,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培育好作风,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实际本领。
1997年,龚曲此里刚上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就立即向军分区党委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很快得到同意。龚曲此里第一个购买了电脑,并从操作办公软件开始练起,到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局域网构建等知识。很快,龚曲此里成为军分区第一批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领导干部。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迪庆军分区形成了一股学习信息化知识的热潮。全军分区90%以上的官兵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涌现出一批信息化建设小能人。按照军分区党委的分工,龚曲此里带领课题攻关组,对将信息化知识学习的成果运用于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的课题进行研究。2007年,在龚曲此里的主抓下,军分区开展了"机上学理论、网上练指挥、远程抓管理"等活动,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具有数据处理、潜力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国防综合信息网络,实现了"网络到乡镇,信息到民兵",使迪庆州的国防动员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007年,一批新装备14.5MM高机配备到迪庆军分区某部一连,全连官兵一起研究了2天时间,关键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龚曲此里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带领作训人员,及时蹲点到连队,与官兵一同攻关。深夜2点多了,大家劝他说:"副司令员,你身体不好,早点休息吧!还有明天呢"。龚曲此里副司令员脸色突变,非常严厉的对陪同人员说:"咱们作为机关干部,不能及时帮助基层解决棘手问题,就是最大的失职"。正是凭着他这种钻劲、狠劲和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不但解决了关键性问题,还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案。在省军区半年考核中,该连获得高机实弹射击第一名的好成绩。
< -- 显示分页结果的div结束 add by jackyliu 2010/11/21-->< -- 正文隐藏的div开始 add by jackyliu 2010/11/21-->
忠诚是衡量军人品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在探寻龚曲此里的人生历程中,我前后8次到迪庆高原收集挖掘他的事迹,在迪庆藏区的军营、城镇和村庄,提起龚曲此里,乡亲们和他的战友,总是伸出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忠诚"两个字是助其成长,塑其品质,催其奋进,成其一生的基石。
忠诚于党,是龚曲此里成长进步的基础
龚曲此里忠诚于党的信念最早来源于一颗红色的种子。1954年7月,龚曲此里出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这里与西藏的芒康、四川的得荣县一江之隔。他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奴,父亲是迪庆解放之后入党的第一批共产党员,解放初期便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从记事起,龚曲此里就经常听阿爸阿妈讲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往事,讲共产党、"金珠玛米"带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幸福历程。阿妈常对他说,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我们是翻身农奴的后代,永远不能忘了共产党和"金珠玛米"的恩情。在父辈们的教育熏陶下,儿时的龚曲此里就对共产党和解放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心里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共产党是救星,解放军是恩人。
这颗红色的种子,伴随着龚曲此里的成长,慢慢生根、发芽,使他毅然选择了从军报国之路。
参军后,龚曲此里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党的温暖。从学说汉话到当上班长,龚曲此里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党的关爱。
1972年4月的一天,边防巡逻经过一段绝壁时,龚曲此里不慎滑下了滚滚怒江。生死关头,连长眼疾手快,纵身跳入激流汹涌的江中,将他死死地拉住。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连长拼尽全力将他托上岸来,而自己却由于体力消耗殆尽,被江水冲下去30多米远,幸被一根倒在江中的枯树挡住,才免于一难。
面对舍身相救的连长,龚曲此里感激涕零。而连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是一名党员,又是连队干部,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连长的壮举和淡淡地一句话,让龚曲此里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什么是共产党员?就是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的生命,这就是共产党员。
在连队党支部的关心培养下,1974年5月,龚曲此里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此时的他,对党的认识已经在感悟中有了一个升华,他懂得了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可以让全中国老百姓脱离苦难的党,更是一个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党,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党,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永远跟党走,终生不言悔"的誓言。
入党后,龚曲此里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任务抢着上,有困难顶着干。由于工作突出,龚曲此里被提拔为干部。
1985年,组织上考虑到龚曲此里在边防工作了15年,准备将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可当他得知当时的迪庆正急需藏族干部时,第一个报名要求到迪庆工作,理由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是一名党员,能为党多做点工作,是我的福分!"2007年12月,已经在副师职岗位上工作了10年的龚曲此里,提出了离职不离岗,虽然名义上继续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但不行使副司令员的权力,不享受副司令员的待遇,只干副司令员的工作的请求。
正是这种强烈的职责意识,这种时刻敢把党员身份亮出来的行动,成为了龚曲此里忠诚于党的力量之源。
一颗红色的种子跃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迪庆高原经霜沐雪,为迪庆藏区的安宁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忠于人民,是龚曲此里坚定不移的品质
"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与人民血脉相连,靠人民的哺育和支持发展壮大。我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入伍后,聆听着连队干部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龚曲此里心里慢慢扎下了根。
"任何时候都要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这是龚曲此里的锵锵誓言。
2005年8月下旬,金沙江上游连降暴雨,致使沿江的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上江乡、虎跳峡镇的部分地势较低的村镇房屋被淹。8月25日上午,香格里拉县上江乡灾情告急,龚曲此里带领民兵火速驰援,转移灾民。他们冒着随时都会呼啸而来的洪水,挨家挨户搜救。在前往受灾最为严重的土旺村时,一段地势较低的沿江公路上积起了齐腰深的洪水,龚曲此里毅然冲在最前面,一步步为身后的民兵探路。为使救灾车辆顺利通过,他坚持站在洪水中当路标。
2006年1月,在扑灭虎跳峡镇森林大火中,龚曲此里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与"火魔"展开了一场争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森林资源的竞赛。在火场上,因过度吸入烟尘引发了高原肺病,一走动就喘息不停。他拄着木棍,毅然坚持爬到山上组织指挥,一连奋战3天3夜,直至大火被彻底扑灭。
2008年那场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滇西北高原的迪庆遭受重创。这场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使迪庆高原大部分进出公路中断,一度沦为高原孤岛。龚曲此里怀揣"速效救心丸",带着官兵四处出击,在-19℃的严寒中一连奋战6天,连大年三十都战斗在雪地上,打通了一条又一条"生命线"。
正是凭着这种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龚曲此里在每一次救灾任务中,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最高的行为准则,是革命军人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热爱人民,才能赢得人民;赢得人民,就是赢得胜利。龚曲此里将这段话写在本子上,记在心底里,发出了"群众不脱贫,寝食不安宁"的感概。他把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唯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解,解群众之所难,在迪庆高原播洒着无私的大爱。
在被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称为"现代文明的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龚曲此里暗下决心:我要为这里带回几缕春风!
为修通泽通村通往山外的公路,龚曲此里和时任军分区的瞿云福带领民兵和群众开山炸石、垒坎推路,炸断了15处山梁,爆破岩石6.6万余方,挖掘土石7万余方。在施工的现场,饿了,他啃干粮;渴了,他喝雪水,5次累倒在工地上,通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使道路全线贯通。
为解决新阳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他带民兵前去寻找水源,在大山里整整找了9天,有几次险些掉下山崖,最终翻过了3道山梁,在28公里外找到了一处水源,为群众引来了山泉水。
为让群众种上良种青稞,他到昆明向农科院专家请教了整整一星期,自己掏钱购买了400公斤种子发给群众。当大家不相信时,他顶着压力,亲自种起示范田,在古老的土地上,为藏区群众打开了一条科技种植的路子。
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衡量一名革命军人思想上、政治上合格的根本标准。龚曲此里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倾注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能使命之中,铸造了许多辉煌业绩。辉煌的背后,龚曲此里用无言的大爱书写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行车途中,遇到路边贫困的老人,他会要求司机停车,不仅把车上带的干粮送给他们,还掏出钱来让老人们救急。野外拉练,他提出"走一路,红一片",所到之处,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回家探亲,村子里家庭贫穷的、常年生病的以及孤寡老人,他都挂在心上,每次回去都要捎点东西上家去看看。
洛桑顿珠,一个7岁的孤儿,龚曲此里得知后,说服父亲和爱人收养了他。如今,在龚曲此里的抚养下,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吉心梅,一个家庭十分困难的彝族女孩,一封满载希望的书信,让她成了龚曲此里的"外甥女"。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龚曲此里不仅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更教会了她做人做事的道理。
康秀英,女儿读初中时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一个同学,女儿的一句话,龚曲此里不仅帮她交上了学费,而且一句"家里也就是多一副碗筷罢了",让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每个周末"回家"吃饭;每新学期开学,到"家里"拿学费。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整整10年时间,龚曲此里对她的资助一直没有间断过。
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工作中的一言一行,生活上的一点一滴无不折射出他忠于人民的本色。
忠诚使命,是龚曲此里不懈奋斗的追求
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忠诚一旦与使命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履行使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龚曲此里39年的从军历程,恰是忠诚使命的历程。
2002年12月,军分区举行实弹演练时,3发迫击炮弹哑了火。演练一结束,龚曲此里就带着搜索组前往排除。
前2枚哑弹目标明显,官兵们很快进行了处理。但第三枚哑弹却深深钻入泥土,情况不明。反复观察之后,龚曲此里拿起铁锹就往前走。随行的参谋张泽泉急忙拉住他:"首长,您这样去太危险了,您不能去!"
"放心!我打过仗,处理哑弹有经验!"龚曲此里一脸轻松地回答。40多分钟后,他小心翼翼从土坑里捧出第三枚哑弹,指导技术人员成功销毁。
使命要靠行动来履行,靠实践来落实。如果说忠诚使命是"知"、是觉悟,那么献身使命就是"行"、是实践。
2007年,云南省军区组织"爱军精武"比武竞赛,龚曲此里亲自制定训练计划和参赛方案,天天泡在训练一线督促指导,鼓励参赛队员"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并针对高原训练平原比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他的带领下,迪庆军分区比武分队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云南省军区认定的20名神枪手中,迪庆军分区就占了5名,其中1人还获得了手枪射击个人第一名。
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履行使命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在竭诚奉献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
不辱使命,是有效履行使命的重要标志。龚曲此里感到,要想做到不辱使命,就必须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提高能力素质,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为此他特别注重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并且注重在投身军事训练中掌握新装备,在参加重大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训练中探索新战法,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培育好作风,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实际本领。
1997年,龚曲此里刚上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就立即向军分区党委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很快得到同意。龚曲此里第一个购买了电脑,并从操作办公软件开始练起,到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局域网构建等知识。很快,龚曲此里成为军分区第一批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领导干部。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迪庆军分区形成了一股学习信息化知识的热潮。全军分区90%以上的官兵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涌现出一批信息化建设小能人。按照军分区党委的分工,龚曲此里带领课题攻关组,对将信息化知识学习的成果运用于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的课题进行研究。2007年,在龚曲此里的主抓下,军分区开展了"机上学理论、网上练指挥、远程抓管理"等活动,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具有数据处理、潜力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国防综合信息网络,实现了"网络到乡镇,信息到民兵",使迪庆州的国防动员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007年,一批新装备14.5MM高机配备到迪庆军分区某部一连,全连官兵一起研究了2天时间,关键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龚曲此里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带领作训人员,及时蹲点到连队,与官兵一同攻关。深夜2点多了,大家劝他说:"副司令员,你身体不好,早点休息吧!还有明天呢"。龚曲此里副司令员脸色突变,非常严厉的对陪同人员说:"咱们作为机关干部,不能及时帮助基层解决棘手问题,就是最大的失职"。正是凭着他这种钻劲、狠劲和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不但解决了关键性问题,还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案。在省军区半年考核中,该连获得高机实弹射击第一名的好成绩。
< -- 正文隐藏的div结束 add by jackyliu 2010/11/21-->< -- 分页标签div开始结束 add by jackyliu 2010/11/21 -->< -- 分页标签div结束 add by jackyliu 201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