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1969)
原名吴春晗,字辰伯,1909年 8月11日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苦竹塘村。从1928年起先后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和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1931年夏进入清华大学史学系学习。从学生时代起即着手研究中国历史,并取得一定成就,仅在清华读书的三年中就发表文章40多篇。这一时期受胡适的影响较深,热心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文章大多是考据性的,其中较有影响的考据文章有《胡应麟年谱》、《胡惟庸党案考》等。
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着重致力于明朝历史的研究。40年代,吴晗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道路较之三十年代发生了明显转变,不再只是埋头于故纸堆中研究历史,而是更多地关心时事政治,逐步离开书桌,走向社会,步入抗日反蒋的道路。1943年在昆明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4年任民盟中央执委、民盟云南支部机关刊物《民主周刊》主编。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清华大学,投入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继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尖锐斗争,仅1946年就撰写了数十篇历史杂文。1959年,吴晗从他1943年到1948年写的历史杂文中选辑六十篇成《投枪集》。1948年携夫人袁震奔赴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历史研究》编委,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长、校务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等。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晗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1958年 11月当选为民盟第三届中央副主席,曾任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朱元璋传》、《海瑞骂皇帝》、《论海瑞》、《海瑞罢官》、和同邓拓、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等。主编历史、地理小丛书一百多种。